安徽乡村振兴研究

Journal of Anhu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理论视点

  • 建设文明乡风的时代价值、核心要义及实践路径——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的思考

    田洪懿;吕文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把握国内国际形势和时代发展的基础上作出文明乡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路径,为全球乡村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蕴含传统与现代文明相融、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三风”协同推进等重要观点;在具体实践中,强调通过坚持党的领导、牢记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法治保障等推动新发展阶段文明乡风建设的长效发展。

    2025年04期 v.4;No.19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城乡融合

  • “新村民”下乡的基层图景及实践逻辑——以福建省龙潭村为例

    闫瑞光;

    “新村民”作为城乡融合发展中“人”这一核心要素,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文章以福建省龙潭村为例,剖析“新村民”下乡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政策资源的赋能、生态资源的可价值化、沉睡资源的可激活性构成了“新村民”下乡的基础条件;“工料法”和“龙潭绿卡”等正式制度的创新与租房、用房、修房等非正式制度的调适,构建起“新村民”下乡的保障体系。资源基础与制度保障的双重支撑共同驱动了“新村民”下乡的理性选择。龙潭村的探索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即以基层政府与村“两委”的双向协同机制引进“新村民”,以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支撑“新村民”的在村发展。

    2025年04期 v.4;No.19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梯度与互嵌:城乡融合视角下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李春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文章以新内生发展理论和嵌入性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梯度联结—治理互嵌”理论框架。纵向上,以县城为中间载体构建“市—县—乡”梯度联合治理互动格局,发挥县域治理统筹效能;横向上,深化拓展嵌入性理论,从治理空间、制度、主体、功能等方面,形成县域内社会治理融合互嵌模式,实现县域城乡治理一体化。研究结论丰富了城乡社会治理领域的学术理论,又为县域治理现代化实践提供了借鉴。

    2025年04期 v.4;No.19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治理

  • “制度——生活”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生成逻辑和改善路径——以豫东W县为例

    高欣悦;罗永仕;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一环。文章基于“制度—生活”视角,以豫东W县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和改善路径。当前,基于政府制度化组织建设和行政体系运行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面临着制度主体与生活主体的隔离、制度观念与生活观念的脱嵌、制度运行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错位等困境。针对上述困境,应通过拓宽村民参与治理渠道、建立治理认同机制、推进治理常态化等路径推进制度和生活的互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

    2025年04期 v.4;No.19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现动态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转向与路径探索

    张静波;罗冠群;

    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环节,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关系乡村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还与国家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提升密切相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严峻挑战,这一问题主要受到城乡差距、教育资源匮乏以及职业发展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为促进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与提升,文章结合耗散结构理论,提出应在数量、质量和能力等方面设定明确目标,并通过多元合作模式以及地方高校主导的对口实习机制,科学定位乡村教师角色,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向“动态稳定”方向发展。

    2025年04期 v.4;No.19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技术与制度赋能乡村治理方式数字化转变的机制及路径——基于全国66个典型案例的多案例分析

    孙玉凤;熊春林;

    新时代乡村数字治理方式的生成是技术与制度双重赋能的结果。文章基于全国66个乡村数字治理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技术与制度赋能下乡村治理方式转变的机制及路径。研究发现:乡村治理方式数字化转变是基础设施支撑、人才队伍建设、资源优化配置、主体有序参与、制度保障落实、绩效管理强化六大因素,在乡村治理理念、决策、内容和过程四大环节发挥赋能作用,促进乡村数字治理与三治融合发展的过程;乡村治理方式数字化转变包括技术赋能型、制度赋能型和技术-制度赋能型三种具体组态路径。由此研究提出技术制度双重驱动、转变环节全链贯穿以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针对性对策建议。该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技术与制度赋能乡村治理方式数字化转变的路径,为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4;No.19 5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经济

  • 流量经济驱动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对策

    吴寿平;吴碧波;

    当下流量经济已成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动力,通过“流量”赋能提升乡村文旅产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文旅产品的创新和个性化发展、促进城乡互动和区域协同发展、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等。但在此背景下,仍然存在流量获取与转化效率低下、同质化竞争与特色缺失、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滞后、人才短缺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改进:夯实数字基建,强化持续引流;塑造特色品牌,深化流量赋能;升级产业体验,打造品质文旅;推动业态融合,完善产业体系;培育专业人才,提升服务能力。

    2025年04期 v.4;No.19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年乡村创业集聚的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基于安吉县三个村的案例分析

    秦乾忠;张胆琼;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年乡村创业集聚是指因乡村创业而集聚成群的现象和过程。它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能够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让农村加速汇聚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青年创业者在乡村空间上的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并形成独特的创业生态系统。文章基于创业集聚生命周期理论,以安吉县横山村、夏阳村、余村三个村青年创业集聚在不同发展阶段典型实践,探讨青年乡村创业集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与效应。从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创新机制集聚人才、构建集群合作氛围等方面提出优化提升青年乡村创业集聚的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v.4;No.19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治乡村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律路径——立足《集体经济组织法》的实施

    罗梦;

    随着《集体经济组织法》的出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入系统化、法治化新阶段。但该法实践中尚存在部分价值观念瑕疵,如成员资格界定中民主与法治观念贯彻不彻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法治保障不完善、集体资产量化未能完全贯彻公正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改革的一般方法体现在:发挥价值指导作用,实现思想、文化、价值认同上的软约束;发挥制度规范作用,在立法和司法上对改革进行硬规制。据此,界定民主、法治观念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推进法治观念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建立公正观念下股权量化机制,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律路径。

    2025年04期 v.4;No.19 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和美乡村

  • 乡村振兴公司强村富民的实践路径与优化研究——以南平市政和县为例

    陈俊杰;刘飞翔;

    乡村振兴公司作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嵌入性机制对实现“强村富民”目标具有关键作用。文章以嵌入性理论为框架,以南平市政和县乡村振兴公司为案例,系统分析其在结构、认知、文化、政治四个维度的实践路径与困境。乡村振兴公司通过产业链整合与数字化技术应用、文化资源符号化与村民参与机制、政策适配性优化,显著提升了乡村经济活力与农民收入。然而,产业链协同不足、文化转化低效、政策执行滞后等问题仍制约其效能。文章提出“四维嵌入”模型,揭示了经济行为与社会网络的动态互构机制,建议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文化IP体系”等策略优化治理。

    2025年04期 v.4;No.19 9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困境及提升路径

    朱宝莉;

    数字技术作为推动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资源、制度和主体三维赋能重构了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的内在机理。实践中,数字技术在赋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发展中,遭遇了城乡数字鸿沟、数据孤岛、数字专业人才缺乏及数字标准和监管缺位等困境。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术使用培训、强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数字人才培育体系、健全数字平台标准体系制定和监管等路径,推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4;No.19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安徽乡村振兴学院举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

    <正>2025年7月2日上午,安徽乡村振兴学院“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在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举行。安徽乡村振兴学院专家咨询组17位领导专家出席研讨会,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潘理权致辞,教育长邵明作总结讲话,校(院)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乡村振兴教研部全体教师及部分教研人员参加。

    2025年04期 v.4;No.19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陈定洋;

    <正>一、以系统思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安徽乡村振兴学院专家咨询组首席专家刘奇认为,要系统集成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者素质跨越式提升、生产技术颠覆性突破、生产对象适应性调整、产业要素合理性配置、产业业态创新性建构和产业体系革命性融合等六个方面的协同,方能筑牢大国农业的现代化基石。

    2025年04期 v.4;No.19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园马郢

    胡常乐;

    <正>马郢村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地处江淮分水岭,绿植繁茂生态优。高速南北贯穿,交通便利;民居错落有致,环境宜人。村“两委”围绕农民增收、农村增色、农业增产目标,创新实施“马郢计划”,形成“政府引导、‘创客’引领、企业护航、高校助力、团体参与”的多主体发展模式,并成立马郢乡村旅游合作社,统一运营所有业态,打造集农耕研学、红色教育、民宿体验、非遗文创、自驾探幽、农家美食、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打卡地。

    2025年04期 v.4;No.19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