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乡村振兴研究

Journal of Anhu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理论视点

  • 新时代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精神“生产—分配—交往—消费”全链条视域

    万华颖;冯钰平;

    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文章系统分析当前农民精神“生产—分配—交往—消费”全链条的现实困境,以农民精神生产的“提质创优”、精神产品的“公正分配”、精神交往的“深层互动”、精神消费的“理性自觉”为着力点,能够满足农民精神生活的多维需要,缩小农民享有精神产品的差距,优化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环境,促进农民个体精神境界的跃升,最终实现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富裕”的目标。

    2025年03期 v.4;No.18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主要矛盾与推进路径——基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视角

    冉永春;陈晶晶;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农业转型理念,旨在建立高效、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进入新时代,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作为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其演进阶段、创新推动、机制保障能为农业转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面对农业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化要求、低效率生产与高效率追求、季节性特征与连续性要求、地域性特征与流动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应从策略导向、机制保障、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四个层面发力,加强对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挖掘,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全面提升,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宏伟蓝图。

    2025年03期 v.4;No.18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城乡融合

  •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赵锦春;

    城乡产业融合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文章阐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的理论机理,探讨其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实践成效、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满足多元化金融需求、拓展服务模式、重塑农村信用环境、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提高城乡产业融合进程中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实践中仍面临城乡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金融需求不足、融资管理水平不高、普惠征信体系不完善等现实挑战。为此,应着力重塑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规范普惠金融授信流程、健全金融征信监管体系,从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释放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赋能效应。

    2025年03期 v.4;No.18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安徽共同富裕: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陈莉;李童;陈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核心抓手。文章立足“城市-县域-乡村”空间圈层,系统阐释城乡融合共富的内在逻辑,即通过主体协同、要素对流、载体联动和机制创新,驱动城乡资源重配、价值共创和成果共享。以安徽为例,针对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县域中坚作用发挥不充分、主体能动不足、要素流动壁垒、载体功能弱化、机制协同不畅五大现实梗阻,提出以空间圈层为分类施策基准,构建“主体职责明晰化、要素配置高效化、载体功能复合化、体制机制协同化”的多维路径,形成市场有效驱动、政府精准调控、社会广泛参与、民众获得感充盈的共富生态,为广大中西部地区城乡共富实践提供安徽经验。

    2025年03期 v.4;No.18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城乡融合视域下传统农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动分析及推进思路——以皖东D村为例

    时磊;

    宅基地退出是当前传统农区宅基地闲置问题治理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皖东D村的案例,从“内生塑造”和“外源拉动”两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城乡融合视域下传统农区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在经济理性和乡土韧性为表征的内生动因影响下,农户中的中老年成员宅基地退出意愿较低。可通过推进县域小城镇建设,为促进该群体稳步退出宅基地创造有利的外源拉动条件。由此,提出了以推进小城镇建设为抓手,通过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完善宅基地退出与小城镇建设衔接机制、促进小城镇非农产业发展、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打造乡土文化空间的推进思路。

    2025年03期 v.4;No.18 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治理

  • 乡村伦理重构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涂平荣;

    乡村伦理重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关乎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效,也关乎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文章梳理了我国乡村伦理重构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维度,概述农耕文明与乡村伦理的形成、近现代乡村伦理的变迁与时代使命、新时代乡村伦理重构的历史使命;从理论维度,剖析乡村伦理重构的理论基础、理论框架和国际视角下的乡村伦理重构理论;从实践维度,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提出挖掘与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农民现代伦理观念、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的实践路径,以期为乡村伦理重构提供理论支持和路径选择。

    2025年03期 v.4;No.18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观察

  • 海岛旅游地居民生计韧性测评与障碍因素解析——以湛江市特呈岛为例

    王强;张育芬;

    文章构建包含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的海岛旅游地居民生计韧性测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障碍度模型科学分析海岛居民生计韧性水平及其障碍因素。研究发现:海岛居民生计韧性分维度及综合水平呈现“双低”特征,岛民生计韧性总体呈现“旅游兼业型>旅游主导型>传统渔业型>务工主导型>补贴依赖型”的梯度特征;岛民生计韧性存在政策认知壁垒、“空间-信息”双重剥夺“、健康-制度”负向循环三大系统性核心障碍;生计韧性缓冲能力主要受物质资本制约,学习能力主要受技术培训机会与信息鸿沟因素限制,自组织能力则因社会网络断裂与空间隔离而弱化。文章提出海岛居民生计韧性提升策略,为海岛居民生计可持续转型和渔村振兴等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No.18 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性知识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以铜陵白姜种植系统为例

    张晓晨;陈定洋;

    农业文化遗产诞生于特定历史情境,在生产生活中完成经验积累,通过实践的不断验证,最终形成完整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并得以传承,其地方性知识保护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在梳理农业文化遗产地方性知识建构的生态、实践和文化情境的基础上,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铜陵白姜种植系统为例,结合遗产地实际情况,针对生态保护路径过度商业化、实践保护主体缺乏动力、文化保护对象碎片化等问题,从生态保护、景观保护、文化保护以及补偿机制构建等维度提出对策,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认知与可持续保护利用提供助益。

    2025年03期 v.4;No.18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数字乡村

  • 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及推进路径——基于西北五省(区)2017—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

    王国新;陈燕妮;

    文章从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与民生保障、农业科技与创新四个维度选取16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熵值法,对西北五省(区)2017—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水平予以测度。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总体呈先升后降态势,区域内和区域间基尼系数显示数字乡村发展的不均衡程度趋于缓和;陕西省在数字乡村环境、数字化应用及治理领域表现突出,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在资金投入、农业数字化转型、农民数字化素养提升等方面存在改进空间;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初期为重点,其重要性随发展阶段变化,经济发展等领域受关注程度亦相应改变。文章为西北五省(区)优化发展路径、提升整体效能提供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2025年03期 v.4;No.18 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和美乡村

  • 新质生产力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赵琭嘉;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理念重塑、要素重构、路径重建的新质态,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其产生与发展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强大动能。从理论上来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内在包含“宜居”“宜业”“和美”三大方面,而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数字产能与产业链的耦合共生,加快实现绿色生产范式转型,从而助推和美乡村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具体到实践中,我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着人才短缺、基础设施薄弱、乡村产业失衡、多元共建力量不足等现实困境。鉴于此,亟须通过创新培育新型人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数智技术、汇聚发展合力等举措不断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5年03期 v.4;No.18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化场域下和美乡村形象建构的路径研究

    齐世香;郭星星;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发展的时代表达。和美乡村形象的有效呈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生动“画像”,更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文化生活、文化符号是和美乡村空间形态重塑与再生、社会秩序维护与巩固、人文情怀记忆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勾勒了和美乡村新图景、新村民、新风尚的美好形象,展现出和美乡村视觉美、意境美和精神美的形象。

    2025年03期 v.4;No.18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24年度“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公告

    <正>为吸引优质稿件,激励优秀作者,不断提高刊物质量,提升办刊水平,在主管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安徽乡村振兴研究》开展2024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在此,真诚感谢广大读者对本刊的长期关注,热诚欢迎广大作者一如既往地踊跃赐稿。

    2025年03期 v.4;No.1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三届安徽省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颁奖典礼暨第四届大赛启动仪式在蚌埠举行

    <正>第三届安徽省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颁奖典礼暨第四届大赛启动仪式5月18日在蚌埠举行。本次大赛以“和合共智新质乡村”为主题,由省农业农村厅、省教育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举办,安徽建筑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池州学院、合肥师范学院、铜陵学院、皖西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巢湖学院、蚌埠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宿州学院、合肥经济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合肥城市学院、安徽省乡村振兴促进会等单位具体承办,《安徽乡村振兴研究》编辑部协办。

    2025年03期 v.4;No.18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犁桥古韵

    俞雪婷;

    <正>犁桥村地处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村庄交通便捷,生态宜人,坐拥4A级景区——犁桥水镇;村域河网纵横,水清岸绿,有“梦里水乡古韵犁桥”之称,尽显江南风光。近年来,结合精品示范村创建,村“两委”依托“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扎实推进一二三产业互融互促。通过打造生态农业、引入非遗工艺、培育精品民宿、展示徽派文化、发掘特色餐饮等举措,推动整片皖风徽韵古民居次第落成、一批特色产品经营户相继入驻、一群文化名师工作室先后建成,从而形成集农特产品、文化创意、观光旅游、研学教育、影视创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一犁一桥,圆一方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5年03期 v.4;No.18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