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也是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当前,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高新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不畅、乡村高质量数字人才短缺、数字化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生态科技应用效果不佳、数字乡村治理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培引高质量数字人才、开发数字化文化资源、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新时代智慧乡村,有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826 | 0 | 54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2]沈坤荣,金童谣.以农村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J/OL].河北学刊,1-13(2024-09-19)[2024-09-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020.c.20240918.0947.002.html.
[3]陈健,张颖,王丹.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要素机制与实践路径[J].经济纵横,2024(4):29-38.
[4]刘上上,张英魁.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学术交流,2024(6):76-92.
[5]林万龙,董心意.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3):18-27.
[6]严雪雁,王茂福.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4(5):27-38.
[7]乌·吴云,朱红艳.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现实瓶颈及发展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4(4):31-38.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
[10]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EB/OL].(2023-03-01)[2024-08-10].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01/content_5743969.htm.
[11]侯冠宇,张震宇,刘佳.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四种形态与五大特征[J].金融经济,2024(4):3-12.
[1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EB/OL].(2024-08-27)[2024-08-30].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408/P020240830315324580655.pdf.
[13]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EB/OL].(2020-07-09)[2024-08-10].https://www.gov.cn/xinwen/2020-07/17/content_5527709.htm.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5.
[15]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EB/OL].(2021-03-11)[2024-08-10].http://iqte. cssn. cn/yjjg/fstyjzx/xxhyjzx/xsdt/202103/P020210311318247184884.pdf.
[16]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EB/OL].(2021-05-11)[2024-08-10].https://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02/t20230206_1902006.html.
[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4-15.
[1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07.
[19]毛显强,徐艳波.美丽中国:同心携手共筑中国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22:85.
[20]黄恒学,冯向阳.新技术时代的“数字官僚主义”[J].决策,2020(7):24-26.
[2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0.
[2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
基本信息:
DOI:10.13454/j.issn.2097-1931.2025.02.003
中图分类号:F323;D422.6
引用信息:
[1]邓新艳,廖和平.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意蕴及路径选择[J].安徽乡村振兴研究,2025,4(02):21-30.DOI:10.13454/j.issn.2097-1931.2025.02.003.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农村妇女事业发展研究”(18BKS12)